到下晚他们要走的时候,丁母把抱着的女娃依依不舍地还给高好儿,夸道:“这孩子生得像你,白净,好看。唉……也不知道人家能不能用心。”
“都是街坊上带过孩子的妇人。”高好儿轻轻拍着已经打瞌睡的女儿,浅笑着安慰她,“要是带两天看着不好就领回来。”
丁母不言声,半晌突然道:“现在灶上有你们嫂子跟侄女,地里也不缺劳力,你们送去哪?那还要人么,不然我也去,我自己带也放心。”
丁康目瞪口呆,丁父也是一震,没想到丁母想出这么一招来。
这倒还真是行得通。丁康还没说话,高好儿突然道:“我跟良人白天都上工,院子空着,我家阿壮白天也要上学。母亲要是有这个想法,那不如我们自己家里也挂出牌子,雇两个妇人,或者带上侄女,照顾不了多的、小的,那四五岁的孩子,五六个总是能顾过来的。”
现在这种家庭式的保育馆已经有人办了,规模不大,但都是熟人生意,彼此更有信任。丁母没想到还能这样,愣了一会,有些发呆地问:“也……也收七十钱?”
“大点的孩子只收五十钱。”高好儿抿嘴一笑,“收的人少,不用交商税。”
丁父有些不愿意的样子,但本来当闲话听的大嫂眼睛一亮,已经抢道:“这样好。不用你侄女去,人家看她们年纪小,哪能放心把孩子送过来。让她们在家里做事,我跟你们二嫂去。母亲就坐着看看好了,孩子我们带。”
这帐谁都算得过来。收五十钱一人。孩子吃什么,家里自带了来。带米面吃米面,带红薯吃红薯,各家孩子各自顾。
菜都是一样的时令蔬菜,一个月收一次钱,没什么肉食。要吃肉自己加钱,给你家孩子另做。
不另外雇人的话差不多这钱就是全落下了。房子还是丁康夫妻俩的,就算分些钱,总也不好意思真收租金。大嫂不知道多羡慕高好儿能在毛纺厂一个月挣三百钱,她要不是女儿大了能帮忙,让她腾出手织毛衣,一年都落不到手几个大钱。
对了,最近听说还涨工钱了,难怪他们舍得花钱找人带孩子。
今天一听这生财之道,怎么着她跟妯娌两加上母亲帮手,都能管上十个孩子吧?一个月能落下五百钱。再分五六十钱给丁康夫妻作房钱,剩下来母亲拿一百五,她跟妯娌两人分,都还能落不少呢——菜钱不可能都用掉,多少还能落一点在手上。从自己家菜地拿菜就更是相当于不要钱。
这还是她不好说叫丁母一起干,只是稍带帮手,实际上丁母哪里坐得住,真正三个人一起带孩子的话,不说多,再多五六个,甚至多十个也不成问题。
≈lt;a href=&ot;古穿今 ≈lt;a href=&ot;&ot; title=&ot;南林烟&ot; tart=&ot;_bnk&ot;≈gt;南林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