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这里,画一条辅助线就能解了。”
魏商吓了一跳,真的跳了起来。赵常才看清这是个面庞稚嫩,生得却比自己壮两圈的少年人,手上拿的是一本几何题集,颇为眼熟,跟他们县里的一模一样。
赵常心生亲切,也不管魏商已经摆出警戒的架势,笑着自我介绍道:“我也是学这个,准备去长安考试的。你要不要同我一起走?”
魏商也就愣了一下,立刻抛了手中的树枝大拜:“兄长提携之恩,弟没齿难忘!”
很久之后,赵常突然想起来,问魏商:“那天我说和你一起去长安考试,你道谢也就罢了,为何要行那样的大礼,倒叫我慌了。”
魏商无语地回答他:“数算理化之类的学问,就是因为学的人少,才容易考。兄长见了我这样的同考之人,不想着少一个对手,却主动要带我去长安。弟不大礼相谢,那还能算是个人吗?”
兄长赤子之心,可真不适合做官,魏商第n次地想到。
大汉科举
进入长安城, 一个乡下穷苦出身的土包子,两个边郡粗犷之地生长的土包子,顿时眼睛都不够用了, 站在街头左顾右盼, 一时都不知道去哪里投宿。
魏商迟疑道:“如今才七月末, 九月方考, 住一个月要多少钱?还是找户人家,看能不能短赁两月, 兄长认为如何?”
赵常还在左顾右盼, 看不够长安的繁华, 啊了一声, 正想说不差钱,赵丰已经说他去问了。赵常无所谓的,便点了点头, “好, 也不要只赁两月, 怎么也要赁上一两年才行啊。”
魏商诧异地看向他, 赵常反而不解, 疑惑地道:“你在家时没打听过吗,县中藏书只是初级,要学得深就要到长安来。我们若是这次考不中,自然要留在长安才能找到明师。至不济也能向旁人求教。在家独自苦读怎么能行, 我将不会做的题目抄在纸上, 已经装订到一掌之厚了,遇上你才帮我解了数题。”他叹着气说, “下次再考,定是要难得多, 回家就真是一点机会都没有了。”
魏商一时无语,拱了拱手,表示受教了。
并不是他不懂这个道理,实在是他这种穷人的思路不在一条线上。而且赵常这么说,显然是直接把他带上了。他若说推辞不受这个恩惠也未免矫情,大恩不言谢,他自己记着就好。
赵丰便去找人赁屋,此时不像后世,头一回科考,根本没有专门的考生生意,也没有后世的寺院给贫寒士子投宿。不过好在他们来得早,赵丰很快在一个不算特别偏的地方租到了人家闲置的宅子,连家仆也一起搬了进去。
接下来一个多月,两人也没有一味地读书解题,而是四处寻找参加数理科考试的学子,交流心得、打听消息,不一而足。
他们从县里或买或抄,得到的教材是一样的,都是长安印刷后发到县中,又令县中自己雕版,若是卖得多了再印了补上的书籍。但人之天份不同,各自学出来的结果也确实不一样。